妖言惑众的历史典故 妖言惑众在古代是什么罪

中华历史故事 历史趣闻 2023-12-09 18:01:00

经典成语典故妖言惑众

妖言惑众_成语解释 【拼音】:yāo yán huò zhòng 【释义】:妖言:迷惑人的邪说。用荒谬的鬼话迷惑人。【出处】:《汉书·眭弘传》:“妄设妖言惑众,大逆不道。

【典故出处】: 邹鲁 《 江苏光复纪事 》:「又都督府颁发暂行军律:一临阵退缩者斩,一 *** 妇女 者斩,一骚扰百姓者斩,一造谣惑众者斩。」 【 成语 意思】:制造谣言;迷惑群众。

就向他进谏:“不用先王的典法治理国家,而听信妇人的胡言乱语,大祸不远了。”这句话令纣王十分生气,觉得这是妖言惑众,使他很没面子,下不了台。

妖言惑众的历史典故 妖言惑众在古代是什么罪

投石问路的历史典故是什么

展爷忙问道:“相爷可曾差人看三宝去了没有?”包公道:“已差包兴看视去了。”展爷不胜惊骇,道:“相爷中了他“拍门投石问路”之计了。

投石问路的典故成语解释: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,先投以石子,看看有无反应,借以探测情况。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。典故出处:清·石玉昆《三侠五义》第12回:“此名为‘投石问路’。

成语接龙:投石问路 路叟之忧 忧谗畏讥 投石问路的典故 有一个走江湖的相士,一日,忽蒙县官召见。见面时县官对他说:坐在身旁的三人当中,一位是我的夫人,其余是她的婢女。

古代四字成语典故故事二篇

1、【篇1】经典古代四字成语故事:明察秋毫 齐桓公小白、晋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,统领诸侯,是霸主中的代表。几百年后,战国时的齐宣王田辟强也想称霸。

2、【篇一】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及意思:克已奉公 这个成语来源于《后汉书.祭遵传》,遵为人廉约小心,克己奉公。赏赐辄尽与士卒,家无私财。 祭遵,字弟孙,东汉初年颍阳人。祭遵从小喜欢读书,知书达理,虽然出身豪门,但生活非常俭朴。

3、古代经典成语故事: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,物我两忘。《庄子》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: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,翩翩飞舞,怡然自乐。梦醒以后,自身依然是庄周。

4、【篇一】经典四字成语典故 合浦珠还 典故来源:《后汉书·孟尝君传》 国学故事:孟尝君到合浦当太守,合浦原来盛产珍珠,但由于官吏滥采,使得珍珠蚌迁到别的地方去了。

5、古代四字成语故事 叶公好龙 鲁哀公经常向别人说自己是多么地渴望人才,多么喜欢有知识才干的人。有个叫子张的人听说鲁哀公这么欢迎贤才,便从很远的地方风尘仆仆地来到鲁国,请求拜见鲁哀公。

6、【篇1】古代四字成语故事: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,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,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。农民起义军的领袖,最的是陈胜、吴广,接着有项羽和刘邦。下面,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。

商周时期的历史小故事

1、姜太公钓鱼 太公钓鱼是发生于商周时期的历史传说故事。商纣暴虐,周文王决心推翻暴政。太公姜子牙受师傅之命,下界帮助文王。但姜子牙觉得自己半百之龄、又和文王没有交情,很难获得文王赏识。

2、周朝(前1046年前256年)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。周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。周朝共传30代37王,共计约791年。

3、酒池肉林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帝王,他整日胡作非为,不尽心朝政,是中国有名的暴君。为了惩罚那些反对他的人,他采取了很多的酷刑。他还轻信宠妃妲己的谗言,过着荒淫无耻的生活。

妖言惑众的近义词

词目:妖言惑众 拼音:yāo yán huò zhòng 词类:成语 释义:妖言:迷惑人的邪说。用荒谬的鬼话迷惑人。近义词:迷惑视听:使人耳目迷乱。比喻以错误的言论欺骗社会,毒害群众。诳时惑众:指欺骗迷惑世人。

zhòng 妖 言 惑 众 【近义词】蛊惑人心 妖言惑众 蜚短流长 诡辞欺世 异端邪说 造谣惑众 【释义】妖言:迷惑人的邪说。用荒谬的鬼话迷惑人。

繁体写法: 妖言惑众 注音: ㄧㄠ ㄧㄢˊ ㄏㄨㄛˋ ㄓㄨㄙˋ 妖言惑众的近义词: 蛊惑人心 毒害、迷惑人心。

妖言惑众 【读音】:[yāo yán huò zhòng] 【释义】:用荒谬的鬼话迷惑人。妖言:迷惑人的邪说。 【近义词】:蛊惑人心 妖言惑众造句 这是个妖言惑众的年代! 伊利莎伯:我知道。

cháng,释义:指散播谣言,恶意中伤他人;蜚,同“飞”。短长:指是非、善恶。出处:造言生事者,蜚短流长,所不堪受。——《聊斋志异·封三娘 诡词欺世,拼音:guǐ cí qī shì,释义:用诡异的言论欺骗世人。

近义词是蛊惑人心:蛊惑是指毒害、迷惑。人心是指这里指人的思想、意识。比喻用欺骗、引诱等手段来迷惑、欺骗人们。反义词是金玉良言:比喻非常宝贵的劝告。